江苏出台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规划 港口通过能力剑指22亿吨

2018-09-17 15:38:39

日前,江苏省政府正式印发了《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年)》。根据规划,江苏省要建成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江海联运门户枢纽、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和智能高效运输体系,到2035年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规划立足于支撑江苏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出了共建绿色生态廊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铁路网络建设、提升航空服务能力、加快过江通道建设、统筹交通枢纽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七大任务。

共建绿色生态廊道。注重资源集约和循环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有力保障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面取缔长江水上过驳;长江干流和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形成绿色景观生态廊道;高速公路交通事故1小时恢复通行率不低于90%,一般灾害情况下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造成的航道破坏、堵塞修复抢通时间不超过48小时。

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充分利用长江江苏段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强化港口分工协作,进一步提升江苏长江黄金水道“钻石区段”功能;推进船型标准化,提高通航效能,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吸引高端要素积聚。到2035年全面建成“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13条通江航道全部建成,12条省际通道全部打通,具备条件的县级及以上节点基本实现千吨级航道全覆盖;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2.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800万标箱,港口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

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加快苏中、苏北高快速铁路网和苏南城际铁路网建设,强化以南京为中心的1.5小时高铁放射网建设;建成由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组成的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江苏”,支撑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中“一极”即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提升普速铁路通行能力,加快疏港铁路专(支)线建设,形成以铁水联运为特色的铁路货运体系。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里程达到5200公里以上,省际接口达26个;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总里程达1100公里左右,并实现公交化运营,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覆盖率超过60%,宁镇扬、苏锡常地区实现“0.5-1小时城市通勤圈”;基本形成以连盐铁路、新长铁路、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宿淮铁路、蚌埠至大丰铁路、宁启铁路、京沪铁路沪宁段等具有货运功能的“三纵五横”干线铁路为主轴、多条疏港铁路为支线、干支衔接的货运铁路网络。

提升航空服务能力。系统谋划机场布局定位,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运力投放和航线开辟力度,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到2035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进入全球前50位,全省运输机场客货年保障能力分别达到1.3亿人次和220万吨;全省机场出入境客流比例提高至18%左右;建成类型多样、服务广泛的通用航空体系,基本实现15分钟航程覆盖全省域。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以便捷长江南北交通为目标,统筹规划,完善布局,协调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不同过江功能需求以及桥梁、隧道等不同过江形式,加快长江过江通道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合并过江。至2035年,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已建和在建过江通道数量达36座,跨江联系更加便捷顺畅,长江两岸相邻县级节点基本实现直连快通。

统筹交通枢纽建设。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重点提升南京首位度,到2035年基本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县级节点覆盖。到2020年,建设21个多式联运枢纽,实现多式联运枢纽覆盖所有设区市、50%左右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内河重点港口。重点依托港口、机场、高铁站等枢纽,提升枢纽设施功能,吸引聚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并衍生临空经济产业、临港经济产业、高铁经济产业等新产业类型以及跨境贸易、口岸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公路网络功能,推进油气输送管网建设;建立公交化、多元化的城际客运系统和以江海河联运为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提升交通运输对长江经济带资源要素流动的支撑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智能化、运输组织高效化和交通管理精细化。到2035年,江苏与长江经济带内省会城市实现3小时互联互通,江苏省内实现2小时互联互通,沿江城市群实现“1小时城际交通圈”。


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