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三兄弟”:全力护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2015-07-02 11:18:45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有三家单位至关重要。他们是上海海事局、东海救助局和上海打捞局,因为这三家单位都是水上交通的保障单位,因此被称为“海上三兄弟”。

  近年来,“三兄弟”围绕中心抓党建,以“建设先锋”创建为契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磨练技术,在水上交通组织、海上人员救助、失事船舶打捞等不同领域,发挥着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守护者,保障着上海这艘巨舰在国际航运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上海海事局争当服务发展“先行官”——记工作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前沿的上海海事人

  在地图上,要找到大治河还真不容易,即使是南汇本地人也不知道这条河流的具体位置,而洋山港海事局南汇嘴应急反应基地就位于这里。

  说是基地,其实只有5间依河而建的简易板房。要不是飘扬着的国旗和海事旗,这几间板房在巨大的龙门吊和砂石堆场之间难以察觉。然而,在这里驻守着六位80后“小海狮”(年轻的海事人员),他们多年如一日辛勤地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平安。

  南汇嘴应急反应基地是洋山地区一支海事执法力量,除了承担巡航执法的责任,他们还担负着应急救助的任务。说是在上海工作,事实上六位“小海狮”的岗位却远离繁华都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有些荒凉,交通也十分不便,而他们一待就是几年。别人眼中的苦,他们并不在意:“洋山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桥头堡,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这样的青春我们不后悔。”

  服务先行 深挖潜能

  像洋山港海事局南汇嘴应急反应基地这样优秀的基层单位,在上海海事局还有很多。近年来,上海海事局以“建设先锋”示范点创建活动为载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认真贯彻落实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同时,上海海事局以实际行动当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服务先行官”。

  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是海事部门一贯的传统。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上海海事局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组,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设立海事政务窗口,研究制定了“船舶出口岸‘先许可,后查验’”、“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实现船舶出口岸联网核放”等19项等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举措,实现自贸区海事业务“区内事区内办”,政务受理效率大幅提升。

  深挖海事监管服务潜能,上海海事局开通了长江口深水航道自助电子申报平台,推行深水航道“均衡船舶流”管理措施,进一步释放长江黄金水道运能。不断深化海事服务举措,联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积极探索实施“游艇开放日”等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举措。在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上海海事局各基层单位也纷纷采取切实举措,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的通过开展党建“三岛四联”,共筑客运水上安全保障网,严守上海青草沙水库不受污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有的结合辖区特点,开展服务船民“三定三集中”活动。

  互联互通 助推发展

  在上海海事局各基层单位中,洋山港海事局承担的任务尤其重。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洋山港海事局先试先行,针对恶劣天气下的大型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受限的难题,积极开展雾航实验,大幅提高船舶准点率,每年至少将为船公司多增效益15亿元。除此之外,洋山港海事局还推出“国际航行船舶出口岸许可”自助办理,实现业务办结“零等待”;推行海事集约登轮检查制度,显著降低安全检查对国际航线船舶营运产生的影响;引入负面清单、诚信建设等服务模式,厘清权利清单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最大程度节约航运公司营运成本,提高船舶通关效率。

  为全面融入自贸试验区建设,洋山港海事局先后推出“双档”靠泊、“双套”作业、主航道“双向”通航和“双窗口”离泊的“四双”服务举措,使洋山深水港每昼夜码头泊位候船时间由原来的14小时缩短至7小时,泊位利用率提高了12%,实现了港口的扩容增效,为港航企业释放产能数亿元,被评为上海口岸“十大创新成果”。

  在洋山港建设开发中,洋山港海事局与驻岛单位、施工单位在党建联建平台上,共商服务民生大计,保障了“洋山四期”工程等水上重大工程平稳、有序建设。目前,洋山港海事局已联合30家单位32个党组织构建了“岛屿链网党建”的党建联建、文明共建新机制,实现“问题共议、难题共商、资源共享、目标共赢”。为凝聚干部职工服务发展的力量,洋山港海事局建设“网格化党建”,把工作联系网和党员服务网建成收集民意的主渠道和解决群众困难的“绿色通道”。

  海上救助,党员冲锋一线——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保驾护航”的东海救助人

  履行国家使命,担当社会责任。作为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全力以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保驾护航”。东海救助局担负着中国东部海域和黄海以南海域的海上救助任务,包括长江口、舟山和台湾海峡等重点海域。近年来,在国家使命召唤下,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执行重大应急救助抢险任务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东海救助局主动融入和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海上动态待命制度,深化区域水上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不断深化船舶管理,切实做到“安全救助、科学救助”。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关键是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到实践中。

  在“马航MH370”失踪客机的搜救中,海上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党支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马航MH370阶段性搜寻中,南印度洋,一片陌生的海域摆在“东海救101”轮党支部面前——航路的不熟悉,国外的相关航海图书资料十分欠缺、长时间远距离执行任务……针对此项任务,“东海救101轮”党支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引导党员在专项任务中攻坚克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东海救101”轮党支部围绕航行安全、搜寻安全加强党建工作,寻找提升搜寻管理和工作能力的最佳“引领点”,积极探索“抓支部+强小班子+带党小组”模式,把支部建在船上,把党小组建在各搜寻小组上,走出了“船舶党支部书记抓战斗力、船舶党员带动一大片、船舶党小组带强全船船员”的新路子。正是“东海救101”轮党支部不断地将党建工作融入救助中心工作,抓住船舶小班子这个“牛鼻子”,才更有效的发挥了船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大了支部在海上救助一线的责任,真正成为直面生死、勇往直前、攻无不克的堡垒。

  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2015年5月27日,按照交通运输部和部救捞局的统一部署,东海救助局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在马来西亚槟城西北海域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此次演习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主办,共有21个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和8个地区与国际组织共3000多人参演,中国共派出了包含东海救助局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在内的5条舰船参演。

  “东海救101”轮党支部在这次演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围绕海上救助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内部管理,积极寻找提升搜救演练水平的最佳“引领点”,探索出“抓支部+强班子+带党小组”工作模式,特别是在演练前后,“东海救101”轮船体被烈日曝晒,过高的海水温度使机器设备的冷却效果降到最差,加上机械设备散热,使得机舱温度最高达四五十度。但在党员轮机长的带领下,机舱值班人员24小时轮班镇守在机舱,他们把握好安全责任、做好设备管理和维修,在船党员在演习期间始终坚守在最艰苦难熬的地方,确保了船舶的正常运转。

  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东海救助局一直坚守在海上,无论是台风肆虐,还是寒潮时节,东海救助人总是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参与“东方之星”轮救援等重大救助抢险中,在执行世博保障、“神舟”保障等重大保障任务中,在参与国家大型演习演练和专项任务,在服务上海国家航运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中,他们,总是冲锋在前。

  上海“蛙人”托起生命的交响——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党支部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党支部,带领着一支由78名优秀潜水员组成的海上应急救助打捞突击队,近1/3潜水员都是骨干党员,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一级潜水员、优秀共产党员金锋; 有多次获得中国救捞行业“救捞勇士”、“潜水英雄”、一级潜水员、优秀共产党员储永林; 更有以胡建、徐兆健、孙宝峰为代表的一大批屡立新功、无私无畏、年轻有为的潜水精英,他们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困苦甚至生与死的考验,把青春和热血全部挥洒在崇高的中国救捞事业,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是他们战斗的身影; 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把潜水突击队的旗帜插到那里。

  “振和168”轮的生死考验

  2015年3月30日,挖沙船“振和168”轮在台湾海峡闽江口外的主航道翻扣沉没,必须尽快抢捞并拖离航道。险情就是命令,在潜水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副队长胡健带领13名潜水精英紧急前往现场,共产党员褚永林虽已年近花甲,但每次发生这样的险情,都会主动请缨:“即便不潜水,也可以负责潜水电话,让我去吧。”这位有着近40年潜水经历、获得过“救捞勇士”、“潜水英雄”等数项殊荣的王牌潜水员,对年轻潜水员来说无疑是定海神针。

  “振和168”轮是一艘资料不全的倒扣沉船,潜水员完全是在未知、漆黑的船体中作业,并且随时面临大风来袭和沉船下沉的危险。潜水勇士们毫无畏惧、昼夜奋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一流的技艺,轮番潜水作业,抢在大风来临前完成了沉船扳正起浮的全部准备工作。然而,由于现场海域距离素有“梅花风浪区”的梅花浅滩只有8海里,遇到东北大风时会形成4、5米高的巨浪。在4月14日凌晨,沉船突然遭遇大风大浪,尾轴和海底阀箱出现泄漏,艉部逐渐下沉,浮态急剧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为了防止船体快速下沉,勇士主动挑战体力、心理和意志极限,紧要关头再次下水探摸,寻找舱室透气孔,接通充气管路,连续不断向舱内充气,增加内浮力,最终将船体调整至可控浮态,避免了沉船下沉、前功尽弃的危险。4月18日,在“大力号”和“勇士号”二艘大型浮吊的联合吊抬下,“振和168”顺利扳正起浮,抢在大风来临前被成功拖离主航道。

  四天三夜苦战长江救援

  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大马洲水道发生翻沉,一场举国动员的搜救打捞行动迅速展开。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6月2日清晨,在潜水领队徐兆健的带领下,潜水队冒着一路磅礴大雨,人拉肩扛,带着数百斤救援设备风雨兼程抵达现场。

  潜水队的主要任务是穿引船底钢丝和实施沉船扳正起浮作业,这是尽快寻找遇难者遗体的最艰巨、最关键任务。承担钢丝穿引任务的是潜水骨干徐兆健、孙宝峰和队员们。大雨过后的事故现场,水流湍急,水下能见度为零,船甲板上的缆绳、装具及舱内物品、床架等杂物到处散落,船底抛石林立,对潜水作业是巨大威胁。隔着11米宽的沉船,潜水员要从船体和石缝间歇中,用现场自制的竹片,将缆绳一段一段从狭小石缝中穿过去,难度可想而知。

  6月3日凌晨,雨后的江面湿气很重,气温非常低,负责在船艏寻找缝隙的潜水员孙宝峰,虽然一夜未眠,但为了尽快把竹片穿过去,在掌握船舶图纸及河床与船体的相对位置后首先下水,经过2小时努力,终于成功穿引第一根竹片。随后青年岗位能手、有着近20年潜水经历的70后潜水员徐兆健,很快穿引了两根过底竹片,为48小时内快速扳正起浮沉船、快速大规模打捞舱内遗体,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

  6月3日下午,徐兆健已潜水近2个小时,按照潜水计划和潜水规范,还有10分钟的潜水时间,但想到舱内还有大量遇难者,毅然决定去主甲板找寻。他小心翼翼地把信号绳绑在遇难者的腋窝间,慢慢带着遗体从舱内游到水面,尽最大努力防止遗体遭到损伤。然后,再继续下潜,搜寻到了4名遇难者遗体……6月5日18时50分,“东方之星”被整体扶正打捞出水,映衬在血红的夕阳下,对连续作战四天三夜的潜水队来说,让逝者早点回家就是最大的安慰。

  潜水打捞事业是一项可以类比载人航天的伟大事业,潜水员尤其是饱和潜水员,常常要承受巨大的体力、生理和心理压力,常常要暴露在10—30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开展出舱训练或实践作业。上海打捞局潜水队员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践行了上海打捞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兑现了上海打捞局“为国家尽职、为客户尽力、为职工尽心”的价值理念。

    (来源:解放日报  文/王志彦)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