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跨太平洋航线运力冲顶!关税阴霾下船公司“孤注一掷”?
在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升温、即期运价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正逐渐陷入“混乱边缘”。一边是主要班轮公司不断调整航线与班期,另一边则是区域性小型船公司趁势加码,接连推出新航线,使得本就高度波动的市场更加扑朔迷离。
据航运数据平台eeSea最新预测,2025年7月东向跨太平洋航线的总运力将达到约257万标准箱(TEU),这一数字若最终实现,将创下该航线有史以来单月最大运力纪录。作为对比,疫情高峰期间的2022年4月,该航线的实际运力也不过214万TEU。
eeSea营运主管Destine Ozuygur表示:“不过,2024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的运力表现也相当出色,8 月份达到峰值 239 万TEU,12 月份实际运力再次达到 237 万TEU。”
然而,今年7月运力飙升较为特殊,因为它并非由市场需求自然推动,而是由船公司基于“抢运潮”预期主动加舱所致。
需求端目前的表现并未如预期般回暖。受美国可能于7月9日恢复对华高额关税的政策悬而未决影响,当前出货商与货代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导致6月下旬以来即期运价大幅回调,部分航线价格下跌超过40%。尤其在特朗普放话希望在7月4日前签署新贸易协议的背景下,整个市场弥漫着“不确定”的焦虑气氛。
在此背景下,小型船公司却逆势扩张。Alphaliner披露,中国合德海运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第三条跨太平洋航线——HDS3服务,预计部署3艘2700至4400TEU集装箱船,计划于7月16日从广州南沙港首航,14天直达洛杉矶港,初期以双周班运营,并通过与华东美西快航联动,提供周班服务。
另一家中小航运公司Emirates Shipping Lines(ESL)也计划重返跨太平洋市场,将参与UWL运营的“Sun Chief Express”航线。该航线连接胡志明、蛇口与美国西北部港口西雅图,ESL将提供3艘2800至3100TEU集装箱船,取代此前的Swire Shipping船源。
不过,这些新增航线整体运力贡献有限。Destine Ozuygur表示,7月运力飙升的主因,是船公司在6月集中恢复了多个此前停运的航线,押注于预期中的“抢运潮”,但市场表现明显未达预期。
例如,赫伯罗特重启了暂停三年的PNX航线,目前仅部署8600TEU的“Sofia Express”号作为“加班航次”运行中美东航线;而马士基与赫伯罗特在“双子星联盟”框架下,于6月23日启动的TP9航线,部署6艘4500TEU船舶,挂靠厦门—釜山—长滩。
行业媒体The Loadstar报道称,中远海运与东方海外也重新启用了SEA3航线,由8,000TEU的“OOCL Rotterdam”号于7月初自高雄首航。该航线原先由OOCL单独运营,后并入海洋联盟旗下的PSW11服务。但在4月2日中国宣布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后,PSW11航线在4月初至5月中仅完成3次航次即暂停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该SEA3航线尽管计划部署6艘8000TEU船舶,但继首航后已有2次航次被宣布取消。这也反映出船公司在当前不确定环境中,不得不通过“空班”机制灵活调整运力。
“接下来如果运价持续下跌,不排除7月还会有更多空班安排,尤其对合德海运、德翔海运等中小航商而言,首当其冲,”Ozuygur表示,“不过也要看到,船公司有时会先宣布空班以保守应对,再根据实际情况恢复航次,这种操作比取消航次后又重新上线更为灵活。”
从目前趋势来看,跨太平洋航线正处于供需错配的敏感节点:供给端一意孤行,需求端却步为营,关税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则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7月究竟会成为一次“运力泡沫”的集中释放,还是船公司精准踩点的赌赢式投舱,仍有待时间验证。
来源:海运圈聚焦